“这些准备开业的手续,要是企业一家家跑,得一个多月。今天这么多部门上门服务,体现了天津和平区政府的服务效率。”天津市吉园里餐饮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琨平说。 像李琨平这样给天津和平区行政办事效率点赞的企业不在少数。日前,为助力天津和平区重点商业项目“印象城购物中心”整体招商及开业筹备,和平区政务服务办公室联合区委统战部、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,开展“一站式”现场审批集中服务会,主动当好企业的“服务员”。 和平区政务服务办公室党组书记、主任高莉萍介绍,服务会以“上门服务、讲解政策、现场答疑、指导填报、现场接件”等方式,帮助27家新签约商户将营业执照、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公共卫生许可证等5类许可证联动办理,实现了“准入”与“准营”并联审批。 “我们此次上门服务,以便利商户为出发点,量身定做审批流程,专人负责一办到底,整体审批时间压缩40%、审批环节减少50%。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行动,提高了印象城签约商户办理涉企经营审批事项的便利度。”高莉萍说。 除了服务会,和平区加快构建优化营商环境的长效机制,成立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,形成由和平区委书记、区长挂帅,全区各部门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协同联动格局。一方面,建章立制,出台“和平20条”“亲商十条”“民营经济十大举措”“稳经济32条”等一系列政策包,编制《和平区惠企便民政策汇编》等手册,千方百计为企业解难题、提质效、强信心;另一方面,全区各部门加快简政放权,提升政务服务效能,充分调动税务、金融、工商等多部门,使企业设立登记时限压缩至0.5个工作日,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实现“秒批”,企业注销时限缩短为1个工作日,数字签名完成全程电子化登记,简化了登记程序、减少了申请材料、节约了办事成本。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提升。 为了进一步帮助经营主体纾困,和平区在天津率先建成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信用网站,为2家“白名单”企业解决融资需求3000余万元。通过推进“智慧税务”建设,和平区全力打造“一云多端”征纳互动新模式,提供税企交流、智能咨询、宣传培训等多种服务,积极推广电子“云上 ”办税,主要税种网上申报率达99.7%,部分税种网上申报率达100%。 今年一季度,和平区新增经营主体2139家,同比增长逾90%;实现区内2000余家重点企业走访服务全覆盖,累计解决融资贷款、人才用工、安全生产等实际问题426个;全面推动政务服务“跨省通办”,已开设“跨省通办”服务窗口11个。 截至目前,和平区已提供住房公积金汇缴、异地电子缴税等158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服务,最大限度减少了企业、居民办事“多地跑”“折返跑”。全面深化“证照分离”改革,按照直接取消审批、审批改为备案、实行告知承诺、优化审批服务4种改革方式,完成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覆盖清单管理。高莉萍表示,和平区将继续围绕天津市委、市政府“十项行动”部署要求,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,抓住用好金融街、中央商务区、天开高教科创园建设等机遇,努力做示范、争旗舰、创品质。 周琳 (来源:经济日报)周琳
duijiabanfei,jishiqiandinglexieyi,tongyigongsibuzhifujiabanfei,yebunengbeifalvrenke。danweizhiyaoweifanlefadinggongzuoshijianbiaozhun、chaoshianpailaodongzheyanchanggongzuoshijian,jiuyingchengdanxiangyingdefalvhouguo。对(dui)加(jia)班(ban)费(fei),(,)即(ji)使(shi)签(qian)订(ding)了(le)协(xie)议(yi),(,)同(tong)意(yi)公(gong)司(si)不(bu)支(zhi)付(fu)加(jia)班(ban)费(fei),(,)也(ye)不(bu)能(neng)被(bei)法(fa)律(lv)认(ren)可(ke)。(。)单(dan)位(wei)只(zhi)要(yao)违(wei)反(fan)了(le)法(fa)定(ding)工(gong)作(zuo)时(shi)间(jian)标(biao)准(zhun)、(、)超(chao)时(shi)安(an)排(pai)劳(lao)动(dong)者(zhe)延(yan)长(chang)工(gong)作(zuo)时(shi)间(jian),(,)就(jiu)应(ying)承(cheng)担(dan)相(xiang)应(ying)的(de)法(fa)律(lv)后(hou)果(guo)。(。)
发改委下达以工代赈中央投资73亿
近年来,为适应“全灾种、大应急”,政府部门多次提到,应急管理学科要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。张勇曾参与汶川地震、玉树地震、尼泊尔地震等多次救援行动,他向《中国新闻周刊》描述,每一次救援都混合复杂的因素,一场地震可能会引发堰塞湖,涉及工程、地质、水文等多因素。这要求应急管理人才要了解现场,同时具备指挥、管理、风险评估等综合能力。2018年前,他们遇到的地方应急管理者多来自不同部委下属的某个专业的人才,对其他领域不了解。张勇期待,未来应急管理大学和其他高校培养更多综合性人才,“他们可以对具体领域不精,但不能不懂” 。